学院简介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战略决策,推进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需要,整合学校与董事单位国防学科资源于200612月组建的新型学院。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党委入选学校首批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为全校党建工作的佼佼者。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2024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并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此外,该支部还先后荣获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学生第三党支部和军工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班党支部入选学校校地共建“联珠计划”,为学院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置于学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实施国家级人才托举计划、教学名师筑梦计划、辅导员队伍星火计划三大工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学院党委还注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分层分类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激发全体人才的创新活力与进取精神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3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GF科技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中国核学会女科学家奖1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青年人才1人,四川省青年千人计划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名。  

 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类别硕士授权点,自主增设了辐射防护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及材料、核技术及应用3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等博士点,设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核废物处理处置材料、辐射生物效应与生态修复等涉核博士学科方向。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学校重点培育特色学科,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被国防科工局批准为“十三五”首批国防特色主干学科。学科下设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新型含能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和本科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重点培育学科)、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个重点本科专业。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仪器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基础科研、核能开发等军工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2项,省部级项目44项,地市级项目立项24项,横向项目立项85项,合计各类纵横向项目立项经费1.38亿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3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46篇(其中I212篇、II99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418篇,在国际高影响期刊发表论文59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论文21篇),在国内高质量刊物发表论文32篇;NatureScience子刊实现零的突破。申请发明专利118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952项。出版专著9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

 学院牢固树立“正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秉承“格物安邦国,正德明攻防”院训,以努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吃得苦,留得住;爱奉献、勇担当”具有家国情怀的军民融合人才为办学方针。学院组建了西部地区唯一一支大学生预备役大队,并建成四川高校唯一的军工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院多次代表学校获得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奖”,并受邀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展播。近5年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80余项,省级奖励150余项,2024年学生竞赛获奖更是实现了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全覆盖。成立18年来,学院共计为国防军工行业输送了957名“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国防军工人才。这些毕业生在行业一线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代表,如“彭士禄核动力创新青年人才奖”获得者、“阳江核电厂首批高级操纵员”等。在第三方用人单位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评价为“基础扎实、甘于奉献、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现场快、发展后劲足”。

 “格物安邦国,正德明攻防”。学院将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军民”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正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立足中国(绵阳)科技城,充分发挥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体制优势,带领全院师生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为建成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军民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数据更新至20253月)